> 文化

神祇之物!成吉思汗海喇都行宫屋脊螭首

成吉思汗海喇都行宫屋脊螭首

近日,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摄制组到宁夏海原县拍摄,并邀请了西北民族大学却拉布吉教授、内蒙古自治区成吉思汗文献馆馆长巴拉吉尼玛教授讲授《地名记》。期间两位教授表示海喇都行宫屋脊螭首(见图)已确定为神祇之物,并觐献了哈达,以表崇敬之情。

海原县据旧县志《海城县志》“城池”条记载:“县城宋名天都寨,夏改为东牟会,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赐楚王,又名海城。”海原县之名来源于蒙古语“海喇都”。“海喇都”是蒙古语“边关、前哨”的意思,也有专家解释为“萧关县”的意思,蒙古专家还解释为“成吉思汗也遂夫人的行帐”等意思。

海原县地处六盘山西北余脉的南华山下,丝绸古道东段北道从这里经过,自古是边塞和丝绸要塞。早在唐朝神龙元年(705)在这里就建立了萧关县,萧关县“因取萧关为名”(《元和志》卷3),唐朝政府派官员来管理这里的少数民族。北宋时,党项人崛起。公元1000年,首领李德明以“萧关善水草,便屯聚,为夏国左臂,有旧城址。”(《西夏书事校正》卷三十二)。便命“宝吉兵屯萧关。萧关,唐武州地,襟带泾原,咽喉灵武,宝吉令万子、米逋、西鼠等族三千骑屯聚萧关,以图原、渭、灵、环诸路熟户。”这里也是西域各国的朝贡之路,公元1010年,李德明手下“蕃族万子太保掠西蕃贡使于天都山”。这里也是边关要塞之地,被元代马可·波罗在其行记中称为“海喇图要塞”。2016年海原县的丝绸古道,被国际古道网联合《旅行家》杂志等专业媒体命名为“中国十大古道”。

公元1038年,李元昊继承其父李德明的家业,建立西夏王国,并利用独特的海原南华山、西华山丰草水美的天然牧场优势,将海原建成西夏前线的兵马粮草基地,军事重镇。并大兴土木在海原县城建有东牟会,在附近设有天都监军司(所),在海原县西安镇建有南牟会行宫。李元昊利用丝绸之路的便利条件和年产盐35万吨的唐代十八盐湖之一的盐湖——盐池盐湖,在海原设立宋夏口岸进行贸易获得经济收入和物质供应。西夏时期的疆域“南接萧关”地带,就是海原县境,是宋夏时期边境要地,是入住中原的门户。1041—1042年,李元昊在南牟会(西安镇)集结10万重兵,发动决定西夏命运的“好水川”“定川寨”战役,此战大获全胜,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公元1042年,西夏国主李元昊纳妃没移氏,在天都山上建有避暑行宫。至西夏中晚期西夏国力暂衰,宋朝乘机派五路大军伐夏,公元1081年,大将李宪攻入海原县境,焚毁了城池和西夏的南牟会行宫,后被西夏的梁太后率兵收复失地。公元1098年宋朝将领章楶率大军再度攻占海原县境,并修复毁坏的城池,奏请宋朝皇帝,将县城所在地的城池,赐名“天都寨”,将西夏的南牟会行宫城池赐名“西安州”,旋即又被西夏收复。

公元1227年6月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征伐西夏至今海原县城时病逝,海原县城不仅是西夏的行宫,也是成吉思汗最后的行宫,即“海喇都行宫”。元代马可·波罗在其《马可波罗行纪》中曾这样记载:1227年8月,“成吉思汗在攻打一名哈剌图要塞时,右膝中流矢死。”《元史》也这样记载:“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于萨里川啥老徒之行宫。”其中的“海喇都”“哈剌图”“哈老徒”均是蒙古语汉字的音译。早年在海原县城出土的蓝釉屋脊螭首,便是这一行宫留下来的唯一一件遗物,也是成吉思汗生前住过的行宫宫殿上的遗物,尤为重要,已被确定为神祇之物。之前,白色驼毛放在成吉思汗陵,为重要神祇之物。蒙古人信仰的是萨满教。萨满教认为,人是万物的一份子,生老病死都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所以死亡的肉体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回归自然。但是人的灵魂是藏在骨血中的,所以在人临死前,会将灵性的白色公驼头顶的一绺鬃毛放在他的嘴上,如果还有呼吸,鬃毛就会轻微抖动,直到最后停止呼吸后,鬃毛也就成了灵魂的吸附物。赶紧把它收起来装进达拉勒根苏勒嘎中,作为珍贵之物保存起来。达拉勒根苏勒嘎是召福的香斗,只有招财进宝、迎禧接福时才拿出来供奉。把这团绒毛放入香斗中,享受这种永恒世袭的待遇,这是源于一种“人死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念。认为人死以后,灵魂还会留下来呆在活人身边,冥冥中庇荫其后代子孙,这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在天之灵”。因此后人往往不敢怠慢,祀之惟谨。

那么海原县城市成吉思汗去世时曾居住过的行宫,其上留下来的遗物,也被蒙古专家学者视为成吉思汗的重要遗物,被众多专家所尊崇。

来源:收藏快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神祇之物!成吉思汗海喇都行宫屋脊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