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西安成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

关中平原城市群开放格局示意图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我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是居于国家战略要津、体现国家意志、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现代化大都市。《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

《规划》明确,西安已发展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核心引领作用在不断增强。要求加快西安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加强西咸新区、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强化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保护好古都风貌,统筹老城、新区发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形成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格局,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到203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要全面建成。西安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功能显著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明确中心城市重点任务

1.优化城市发展格局。完善阎良、临潼、兴平等外围组团功能,推动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按程序合理调整行政区划,保护好古都风貌,统筹老城、新区发展,加快大西安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

2.强化产业支撑作用。建设产业集聚平台,加快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建设。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等机遇,依托面向西北的市场空间和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深度融入全球全国产业分工体系,积极承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纺织等产业转移,打造以西安为核心,其他城市分工协作、合理布局的产业转移示范区。

3.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发挥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带动西咸新区及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天水等开发区创新发展。

4.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统筹推进军工、科研创新机制改革,加快军工、科技资源优势向创新优势、产业优势转化,建立多层次对接协调机制,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任务、政策统筹,打造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5.强化服务引领功能。强化面向西北地区的综合服务和对外交往门户功能,提升维护西北繁荣稳定的战略功能。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载体,以沟通西北主要经济区的综合性运输通道建设为支撑,加快人口、资本、科技等发展要素集聚,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辐射带动西北及周边地区发展。发挥西安医疗资源密集优势,推动医联体建设,共享优质医疗资源。鼓励医疗机构通过远程诊疗、派驻专家、交流进修等方式加大交流合作。

6.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功能。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西安北客站和西安国际港务区为依托,加快将西安打造成为以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重点,具有更大辐射范围和集聚能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高速共享信息网络,加快建设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积极推进中国—中亚跨境陆缆建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完善西安国家重要的数据灾备中心功能,建设联合异地灾备数据基地。

  背景

  建好国家中心城市 西安有啥优势

西安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也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首位城市。2016年底,西安市委市政府便着手谋划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相关工作。2017年2月,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2017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参加陕西代表团审议时,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向李克强总理建议国家将西安列入国家中心城市,带动引领西北的发展。李克强总理回应尽可能给予支持,把西安作为西北的龙头扬起来。西安市市长上官吉庆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方式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支持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议》。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启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后,相关省市领导、省市发改委先后十余次赴国家发改委对接工作,西安市配合国家发改委和省发改委提供了大量资料和研究成果,及时反映省市诉求,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

西安有条件、有基础建设好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军民融合、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不断聚焦西安,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多项指标创近年新高。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69.85亿元,同比增长7.7%,总量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进至第9位,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年签约引进项目847个,投资规模达2.35万亿元,被评为“2017最受国际关注中国投资城市”。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29.5亿元、增长10.5%。进出口总值2545.4亿元、增长39.1%,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54.5亿元、增长9.7%,其中税收增长20.4%,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市场主体总数达到101.6万户,成为全国第7个过百万的副省级城市。净增“五上”企业685户,创近五年最高。

  形态

  “多轴线 多组团 多中心”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形态为“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即在关中平原城市群“一圈一轴三带”的总体格局下,形成由西安、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主组成的大西安都市圈,打造多轴线、多组团、多中心的发展格局。

多轴线:南北方向贯穿大西安的古都文化传承轴、科技创新轴、国际开放轴。

多中心:以西安中心城区为主体,以文化旅游、现代服务功能为主,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总部经济等现代服务业,建设未来西安城市形象的核心区;以沣东新城科技统筹板块和沣西新城中心商贸服务区、国际文化中心为核心,打造以现代商贸、高新技术为主的新中心;以浐灞生态区欧亚论坛、丝路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港务区国际陆港、西安体育中心为中心,打造生态型现代服务东部新中心。

多组团:1155”组团,即东部新城、高新科学城等10大新城,纺织城创意片区、军民融合创新谷片区等10大片区,以及50个左右特色小镇、50个左右各类综合体。

  定位

  “三中心 两高地 一枢纽”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为“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即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西部经济中心。西安已发展为西北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经济总量位居西部第三,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旅游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也是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基地,金融、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门类齐全,核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对外交往中心。西安国际交往活动频繁,拥有国际友好城市31个,外国驻西安总领事馆4家,外国签证中心17家,也是西北首个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同时,西安还拥有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国际交流平台。

丝路科创中心。西安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位,拥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3000多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1家,两院院士67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万人,密度居全国之首。拥有普通高校63所,研究生培养单位46个,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89所,高等教育在校学生120万人,每年高等教育毕业生超过30万人,硕士、博士毕业生2万余人,是“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一。

丝路文化高地。西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世界文化历史名城、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有6处遗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具有源远流长的开放合作基因和基础,并形成了“承古纳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拥有极强的民族文化代表性、识别性和包容性,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和世界级影响力。

内陆开放高地。西安开放平台完备,拥有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区、西安空港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以及中国(陕西)自由贸易区两个核心片区等开放平台。西安港是我国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正在以始发港和目的港的身份,带动中西部地区参与全球经济贸易大循环。

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西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和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接合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联通欧亚、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枢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中国北方第二大门户枢纽机场。西安铁路枢纽是全国铁路六大枢纽之一,西安北客站为亚洲最大火车站(18站台34线),将建成全国“米”字型高铁枢纽网,以西安为中心到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西安公路枢纽是全国公路六大枢纽之一,基本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和“一环十二辐射”为主骨架的公路网。  三秦都市报记者张利平李天娇

来源:陕西传媒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西安成第9个国家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