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网络媒体走转改】开好教育良方为杨凌精准扶贫“托底”

摘要:在杨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坚决意志早已深入人心,深耕教育扶贫的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网讯(许文妍、通讯员程立珍 王亮涛 代文航)“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考。在杨凌,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坚决意志早已深入人心,深耕教育扶贫的意义不言而喻。

按下党建“快捷键”校园遍插“扶贫花”

自脱贫攻坚战在杨凌全面打响以来,杨凌教育系统按照中省和示范区扶贫工作的总要求,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精挑细选了92名党员干部组成46个扶贫工作组,第一时间奔赴扶贫前线——杨陵区揉谷镇陵湾村,对这里750户村民进行全面排查。

经过前期深入的摸排,工作组筛查出了29户真正的贫困户,教育局班子成员经过反复分析研判,针对不同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做出了勇敢实践:在组织领导上抓扶贫、在责任落实上保扶贫、在齐抓共管上促扶贫,形成了对扶贫工作从高处抓总挈领的共建机制、长效机制和参与机制;对困难致贫者捐助救急、对因志致贫者谈心励志、对因智致贫者培技育智、对因境致贫者政策帮扶;对幼儿和中小学生提供生活费和住宿费及其他教育助推资金,防止因贫失学,通过党员教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帮扶促使成长进步。对中高职大学生通过助学贷款、生活费教育资助和奖学金,促其完成学业。对中青年劳动者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方式,促其自力更生。对老年人通过落实安置赡养、救助等方式,使其安度晚年,多措并举实现幼有所养、长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依的和谐社会氛围……一套“三制四类四体”的扶贫创新机制呼之欲出,其中“党建引领”成为教育扶贫的“关键词”。

智志双扶“添动力”真帮实干“暖民心”    

“陵湾村农户任召羊家3000多斤的蒜薹采收回来堆放在院子里无人问津,希望大家能帮帮这位农户……”这是2017年5月4日,杨凌教育系统扶贫工作组成员王栋梁发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的一句话。消息发出后,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响应,第二天一大早,3000多斤蒜薹在大伙的爱心帮扶下销售一空。

原来,这天教育局党员干部王栋梁和大寨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马旭在入户摸查扶贫信息途中,无意间发现村民任召羊家的院子里堆满了翠绿的蒜薹,出于好奇俩人便询问一番,得知农户因身体残疾无法卖蒜薹,一时又联系不下客商,看着满院子的蒜薹和农户焦急的眼神,俩人立马掏出手机拍照发朋友圈寻求帮助,这便有了上面那一幕。

为帮扶户找工作、帮忙申请临时救助金、自费为帮扶户买药和粮油蔬菜……从加入扶贫队伍的那天起,王栋梁就时刻以优秀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贫困户当亲人隔三差五带着家人朋友探望,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掌握帮扶户的思想状况,教育引导帮扶户不断增强致富信心和决心。再他看来,精准扶贫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帮实干,一名党员既然选择了一条路,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不忘初心,努力做到最好。

重心下移“补短板”均衡发展“促公平”

执教18年来,李金祥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舒心”过。2016年9月新学年开始后,他多年一成不变的工作生活出现了新变化——杨凌教育系统专门为农村教师配置了“一辆车”,公交“教育专线”的开通一下子实现了农村教师上下班专车接送的梦想。让李金祥和他同事没想到的是,学校食堂的用餐标准也明显提升了,标准的休息室和保健室让强忍肩颈劳损之苦的一线教师,在繁忙的教研工作之余,多了处疗伤放松的地方。

杨凌把教育扶贫对准经济最薄弱的农村,以教育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大学区改革,实施城区强校与乡村薄弱学校进行“帮带”管理,大力推行城乡结对,校长教师互相交流轮岗,在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队伍上做足文章,统筹配置全区教育资源,推进城乡共建共享教育公平,探索出的这份可资借鉴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给教育扶贫交上了一份“新时代考卷”。

教育资源“重心下移”必定带来更有效的“思想向上”。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杨凌农村教育的软硬实力,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大幅提升。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姬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