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完美演绎陕西故事 “讲好陕西故事”调讲赛落幕

摘要:22位入围决赛的参赛选手,讲述了一个个砥砺前行、催人奋进的陕西故事。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李彬(后排左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秦向东(后排中),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骞军(后排右一)为获得一等奖的参赛选手颁奖。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彬(后排左一),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秦向东(后排中),陕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骞军(后排右一)为获得一等奖的参赛选手颁奖。

中国网讯  12月17日下午,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陕西故事”调讲决赛在陕西广播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22位入围决赛的参赛选手,讲述了一个个砥砺前行、催人奋进的陕西故事。

487831916232033903

参赛选手风采

调讲决赛包括《关学宗师张载》、《同朝皮影戏》、《马锡五调解纠纷》、《蝶神周尧》、《李德现的公路梦》等22个故事,故事取材于地方史志、文史、档案、家谱、乡规民约、民间传说和民风民俗方面的资料,涵盖方志故事、历史故事、红色故事、文化遗产故事、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事等类型,形式活泼,感情真挚,催人奋进。

644731626604211133

参赛选手风采

司马迁、张载、杨虎城、马锡五、罗文思、周尧、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大量具有陕西特色的历史文化人物和历史元素在调讲决赛背景屏幕上一一闪过。历史影像与节目内容紧密结合,记录了美好时代和美好生活,凸显了全省辉煌的历史。那些熟悉的历史人物和熟悉的历史事件,让人倍感亲切和真实。 

据了解,本次调讲活动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承办。以县、市、省三级故事调讲活动为主,多媒体展示为辅,地方志系统搭台、全社会参与方式,力求以文化人、以志资政,为实现陕西追赶超越凝聚正能量。

397931410952191379

活动自2017年3月起,以县区为单位展开“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陕西故事”初讲活动。8—10月,各市先后举办讲故事比赛,经过层层选拔,有132位选手参加了复赛。11月,经过严格选拔和激烈角逐,有22位选手脱颖而出,入围总决赛。

一周后,本次调讲活动典型故事将在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青春频道展播。(高岗)

典型故事概括:

碧血铸英魂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面抗战,而杨虎城将军却被迫出国考察。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战全面爆发。杨虎城返回祖国,却遭遇了长达12年的幽禁岁月。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杨虎城却一直被关押。1949年9月6日,在重庆歌乐山,杨虎城被杀害,刽子手为了掩盖他们的罪行,还把强硫酸泼在杨虎城的身上和脸上。

重庆解放以后,将军的遗体被安葬在西安的烈士陵园。正如中央人民政府给杨虎城家属发去唁电中讲到的那样:“杨虎城将军长期系狱,复遭残害,举国闻讯,同申愤慨,将军推动抗日,有功于民族解放,今日牺牲,将永远被人民悼念。”  

马锡五调解纠纷

1947年3月一天午后,随边区政府转战陕北的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马锡五,要从边区政府驻地张圪崂前往中共中央西北局驻地水浇湾,途经水浇湾村大槐树下时,看见许多百姓聚集在一起,手里握着铁锨等工具议论着什么。

原来,几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张姓的部分耕地,地的主人认为是因为住在他家上面的吴姓人家将水渠架在自己的耕地中间才造成的耕地冲毁,所以正在召集同族人准备作一决斗,想要讨回公道。

马锡五了解情况之后,立即让工作人员将村中张、吴两姓中有威望的长者和当事人一起请来。当双方人员到了之后,马锡五和气地让坐上茶,请各位讲了自己的理由后,讲起了清道光年间山西省寿阳县平舒村祁姓与邻居因修围墙为一尺地皮而打起了官司这样一则故事。

马锡五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看似非常困难的问题,这就是马锡五在陇东工作时总结出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其实就是“司法工作中的群众路线”。也就是“就地审判,不拘形式,深入调查研究,联系群众,解决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这种审判方式对人民司法工作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大漠精卫鸟

在榆阳区补浪河乡,有一群姑娘,她们是农家姑娘,她们却身穿军装,聚集在一起过着军人的生活;她们像屯垦的军人一样,一边训练,一边劳动。这群姑娘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

1974年,为了响应党中央“向荒沙草滩进军”的号召,54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姑娘,打起背包、扛着红旗,把家“扎”在风沙最猖獗的黑风口,组成一支治沙造林的娘子军。她们向沙漠争夺春色,打响了治沙造林的战役。43年来,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治沙连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筑饮水渠35公里,让14425亩荒沙披上了绿装,由此也被联合国环境专家盛赞为“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蝶神周尧

1911年6月8日,周尧出生在浙江鄞县上周村的一个农家。1934年9月,周尧在上海读完中学后,考入江苏南通大学农学院。1936年,因成绩优异,获南通大学校长资助,赴意大利那波里大学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下扭转了周尧的人生航向。1939年冬,周尧接到了国立四川大学农学院和国立西北农学院的两张聘书。是留在“天府之国”还是离开新婚的妻子去偏远的大西北?他选择了后者,成了当时西北农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在这里的讲台上一站就是60余年,直到蜡炬成灰。

周尧在1957年写成《中国早期昆虫学研究史》,创立了我国昆虫学史学科。1980年,他又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改写成《中国昆虫学史》,此书一出便震惊了世界昆虫学界,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不朽的著作”。1992年,83岁高龄的周先生仍笔耕不辍,主持编纂了又一部巨著——《中国蝶类志》。该书出版后,被学界誉为世界蝴蝶志中无与伦比的著作,他也被国内外美誉为“蝶神”。

史学脊梁司马迁

司马氏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重黎氏。直到司马迁6岁时,他的父亲司马谈出任汉太史令。公元前108年,司马迁接任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提议并参与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太初历》。

正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时,却遭遇了飞来横祸。司马迁因李凌案件被判处了死刑。慷慨赴死对于把大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司马迁来说并非难事,但是为了完成《史记》,他被迫接受了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担任了中书令,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太史公身份出任中书令的第一人。虽是“尊宠任职”,但在精神和肉体上遭受了双重创伤的司马迁每日能做的只是发愤著书。大约公元前91年,在司马迁去世前的最后几年,《史记》得以完成。

这部倾注了司马迁毕生心血的史书五体会通,包罗万象,思想超前,体现了司马迁历史使命的担当。《史记》是“前四史”中成就和地位最高的一部史书。司马迁也因之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一代清官罗文思

罗文思,生于四川合江,清乾隆三年的举人,曾任白河、蒲城、商南县知县。1753年出任商州知州,他在商州任职时重视发展教育。在罗公任商州知州的第二年,捐资288两俸银在东街买来王姓人家的宅基3亩2分、16间房屋,将书院移至城内。之后又捐出120余两俸银,进行修缮校舍,补贴学子伙食。

罗公积极出资修路。他捐出500两廉俸银,请来工匠,亲自督导,在临丹江一边向外凿石壁,做成围栏,靠悬崖一侧向内凿石穴,供行人歇息,耗时六个月建成通行。从此,车马再无坠江的担忧。乾隆二十三年,罗公还主持纂修了十卷《续商州志》,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历史典籍。

罗公在任职十二年里捐献俸银1160两(相当于清朝五品文官14年半的俸银),是百姓公认的一代清官。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