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美丽乡村留乡愁:农民群众美好生活最好的承载

平利县城关镇龙头村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

近年来,该村通过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荣膺“中国最美乡村”。 记者 戴吉坤摄

十九大精神在三秦 追赶超越特别报道 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仍将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中国美,农村也要美。美丽乡村,是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也是中华文明的美好记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及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时这样说。

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特别是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核心景观打造、村容村貌治理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1 美丽乡村 中国美的基础

白墙黛瓦、碧水青山、阡陌交通、篱笆柴扉、鸡犬相闻……这些是人们对儿时家乡的记忆,也是离乡人梦中的美丽乡愁。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许多农村人在城市买房安居,农田因没有劳动力耕作而日渐荒芜,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发展缓慢,村庄剩余大量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据相关预测,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仍将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环境一旦被破坏,便很难再恢复;乡村的美丽一旦消逝,人们的乡愁也将无处寄托。

美丽,是一种追求和期盼。美丽乡村建设,合乎民意、顺乎民心。

11月18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乡村,新农村建设在这里已经初见成效。

美丽乡村的美,首先体现在人居环境上。走进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花里新村,停车场、路灯、太阳能、绿化带、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结合花里新村地貌特点,镇上按照巴山民居风格,修建了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徽派建筑。

花里新村的民居,古朴而素净,房前屋后干净又整齐。村民用各种植物将屋子装点得清新又诗意。走在花里新村蜿蜒的村路上,有一种回归田园的乐趣。

几年来,该村投资2000余万元完善了基础设施,完成水管改造1万余米,硬化路面21公里,安置南线服务区村民37户……重新“包装”后的花里新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村民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走上了宽阔的水泥路,住上了新房,向幸福生活又迈近了一步。

农村的美,还要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位于榆林城东南的赵家峁村,一条高空滑索连接了该村的新旧村落。一条小河从村中蜿蜒流过,两岸树木林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个村庄显得安静、明亮,有着鲜明的黄土高原村落风貌。

赵家峁村正在建设新型住宅及设施农业区,加上已经建成的时令水果区、现代养殖区、水上游乐休闲区等十多个休闲游乐景点,将成为远近闻名的黄土风情与现代风格相融合的乡村文化旅游示范项目。

2 美丽乡村 村民的幸福家园

无论是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还是突出乡土味道、走符合农村特点的建设路子,目的都是为了让农民的家园更美丽、更宜居。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注重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协调,让农民安居乐业。

杨家院子村位于安康市岚皋县城西南,周边有千层河、瀛湖、南宫山等十余个景区。然而,这样一个区位优势独特的村子,也曾面临人多地少,大部分劳力外出务工,人去屋空的情境。

然而,如今的杨家院子村,川西风格的民居一家连着一家,随着地势错落分布。四季河流过村子,河水清澈,鱼虾畅游。村民可以在自家院子里荡秋千、打乒乓球和羽毛球。坐在河堤边的石桌旁,老人们晒着太阳;孩子们在树林中的吊床上摇荡,宁静、悠闲的农村生活场景在杨家院子村随处可见。“现在住哪儿都不如住咱杨家院子好,上城里子女家住到第二天就心心念念想回来了。”正在晒太阳的李大爷这样表达着自己对杨家院子村的喜爱之情。

在杨家院子村,村民不仅生活环境好,而且收入也逐年增多。这得益于杨家院子村为城市人寻找乡愁记忆、回归自然打造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十多年前,杨家院子村的村民王三翠放弃了外出务工,拿出自家仅有的2000元积蓄,与下岗的丈夫在自家的3间泥瓦房里办起了农家乐。如今,她的农家乐已发展成为年接待10万余人次的旅游服务企业。

如今王三翠又投资100多万元,办起了能同时接待50人的农家宾馆。在王三翠的带动下,杨家院子村相继办起了15家农家乐、2家农家宾馆,还开办了旅游产品超市和农产品电商,年接待游客120余万人次。

采访中,记者发现,美丽乡村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可见的村容村貌上,它还是一种资源和发展机遇。通过合理经营,“美丽”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村民的生活有希望有奔头,带给村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美丽乡村,不仅是美丽中国的基础,还是农民群众的幸福家园。

3 美丽乡村 中华文明的记忆

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使他们享受美好生活、养成良好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省各地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对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道路硬化了,路灯装好了,旱厕改了水厕,还有了可以休闲运动的文化广场,可以说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脏乱差状况得以治理。然而,与其相适应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待提升。比如,一些乡村仍存在诚信缺失、盲目铺张攀比、厚葬薄养等现象。

对此,各地在抓美丽乡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广泛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其中,西安市蓝田县小寨镇董岭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1月20日,记者来到董岭村。一进村口,“善行义举榜”几个大字赫然呈现眼前。尽儿媳之道、待婆婆如亲娘的常国兰,养兔专业户、不忘孝义尊亲的刘国民,把媳妇当女儿看待的好婆婆王会兰等5位村民的照片及感人事迹附在榜上,以此来激发村民的荣誉感和上进心,引导村民向好向善。

在董岭村,每家每户门旁都挂有一块精美的木牌,木牌上印刻着五好文明家庭星级评比、卫生评比和家训三项内容。据了解,董岭村会定期组织村上的道德评议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每家每户这三项内容的评比等级。

“去年有一户村民在五好家庭评比中被评为四颗星,在看到隔壁邻居被评为五颗星时,他心情失落,私下来找我,反复请求我给他家门边的木牌上再多挂一颗星,免得来串门的亲戚朋友问起来尴尬。”董岭村党支部书记李田利笑着讲起去年村上评比五好家庭的事。

后来李田利拒绝了这个请求,并勉励这户村民以后好好表现,查漏补缺,把少了星的那项内容做好做扎实,下次评比时一定补上。经过半年努力,这户村民的表现乡亲们都看在眼里。在上次村上五好家庭评比时,他家门前终于挂满了五颗星。董岭村,就是利用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人常说:村里有个好嫂嫂,全村姑娘都学好。为了充分发挥“好嫂嫂”的感召力,董岭村还开办了道德讲堂,按照“让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原则,采撷提炼村民身边新风尚、新事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让当事人用最朴实的语言在道德讲堂上讲述自己和身边人的感人事迹,以此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

在道德讲堂上,时常有村民听当事人讲述后泪流满面,有的村民直接与台上当事人就问题畅谈交流,现场打开心结。据村民说,有一回道德讲堂上讲婆婆媳妇怎么友好相处的话题,村里有个中年妇女坐在讲堂的角落偷偷抹眼泪。事实上,这个中年妇女也正面临着婆媳相处不和的问题。就在讲堂结束的几天后,这位中年妇女的婆婆笑盈盈地告诉她的邻居,她儿媳妇那天握着她的手流着泪说:“妈,咱俩以后好好相处吧!”

美丽乡村不仅是美丽的房子、美丽的街道、美丽的生活,更是心灵的美丽、道德的美丽、记忆的美丽,是农民群众美好生活最好的承载。

记者手记:

懂农业 爱农村 爱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增强解决“三农”问题的内生动力。我省农业基础相对薄弱、经营规模分散、科技装备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农业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较多,农民收入总体偏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因此,建立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对服务好我省“三农”工作意义重大。

建设“三农”工作队伍,要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新时代的农业科研队伍。要统筹学科和人才梯队建设,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明晰方向,不断优化人才结构。与此同时,还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谋划人才的引进、使用和培养,加强选人用人制度建设。

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是一句口号,还需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厚望。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必将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

 

来源:陕西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美丽乡村留乡愁:农民群众美好生活最好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