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科技日报:一位80后“老板”和一群90后博士

在2017年超算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的颁奖现场,铺天盖地的闪光灯下,身穿略显宽大的黑西装,何聪辉和陈炳炜手捧证书,笑盈盈地站在“老板”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付昊桓身旁。

这支团队所完成的“非线性地震模拟”工具,让中国再次捧起超算应用领域的“诺奖”。

20日,“黑西装”们载誉归国,在清华大学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备战的经过。

该成果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计算机系与山东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付昊桓为论文第一作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何聪辉、薛巍以及南方科技大学陈晓非院士等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在核心团队背后,是一群清华大学90后博士生,他们成为了付昊桓团队的主要力量。

何聪辉是获奖成果论文通讯作者中唯一的90后。获奖当天,何聪辉发了朋友圈:“感谢各位老师和小伙伴,我的Ph.D(博士学位)快完整了!”这份“完整感”的背后,是他们曾7天不眠不休的付出。

在冲奖的最后一周,还有大量数据需在“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处理。这台机器的运行成本颇高,一天需约20万电费。“时间就是金钱”,为了实现机器利用效率最大化,团队进入“7×24小时”工作状态。

那7天,这群90后跟着付昊桓不间断地工作。“不能让机器停下来,否则就少了测试和运行的时间。不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无锡通宵奋战,这样的经历太难忘了。”何聪辉说。

多日奋战后,团队成功设计出“非线性地震模拟”工具,这一项目首次实现对唐山大地震的高精度模拟,分辨率达8米。他们在地震发生地划出320公里×312公里×40公里大小的空间,模拟震源产生和地震波传播过程。“我们把空间分成无数个8米见方的点位,模拟地震发生时150秒内每个点的震动速率,从而反映出地震波对地面建筑、人类生活的影响。”何聪辉说。

与其他年轻学霸“一本正经”说科研不同,出生于1992年的陈炳炜更愿意聊备战“花絮”。在他眼中,身边的小伙伴都特别拼,累了的时候吃饭聊天就成了唯一的消遣。

“再现”唐山大地震后,这群年轻人琢磨起了其他地震。何聪辉说,未来如果条件允许,他们计划模拟汶川大地震,让科学家能更好地理解地震所造成的影响,为地震预防预测研究提供帮助。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一位80后“老板”和一群90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