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上海长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观众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观看中国舞蹈荷花奖获奖作品《朱鹮》

  2017上海市民舞蹈大赛颁奖盛典暨虹桥文化之秋艺术节开幕式现场

  长宁区新编现代京剧《社区仁医》演出剧照

  高岛屋百货“樱桃小丸子”主题展

  国外艺术团队在虹桥南丰城演出

  2017年“曼舞长宁”舞蹈艺术欣赏季——上海长宁、北京西城“舞动南北情”专场交流演出现场

  洪伟成 黄艺芹

  用文商联动的形式为商圈注入文化元素,用政企合作的模式为市民普及文化艺术……上海市长宁区不断探索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发展,从单一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逐渐向“搭平台、机制化、多方赢”转变,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动深度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百姓多元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构建更均衡、更充分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商联动,营造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

  2013年,上海市文广局启动《营造城市文化氛围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商圈文化是其中一项重点项目。长宁区聚集着上海多个重要商圈,为了打造高品质的商圈服务,助推电商冲击下的实体商业实现创新转型,长宁区以文化艺术为推手,通过“活力虹桥”艺术商圈建设,营造商圈文化氛围,激发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吸引人群、促进消费。

  2015年,地处虹桥商圈的高岛屋百货举办“樱桃小丸子25周年博览会”,吸引逾6万人次观众参观,盛况空前。公司总经理助理邢静介绍,博览会期间,南来北往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吸引了江苏、浙江等周边地区的爱好者前来观展。“樱桃小丸子25周年博览会”的火爆,让高岛屋看到了文化激活商圈人气的巨大影响力。2016年,在长宁区文化局与上海市商务委的助推下,高岛屋又与世纪华创合作开展了“名侦探柯南巡回展——上海站”系列活动。如今在高岛屋百货里,已经开辟出一块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展示空间,不仅有各类动漫展览,还展出手工艺人的作品,深受顾客欢迎。

  与高岛屋引入日本IP动漫展不同的是,虹桥南丰城主打白领亲子项目,以此吸引亲子家庭。“单纯的吃喝玩乐已不能满足多数家庭逛商圈的需求,我们想通过举办寓教于乐的互动性文化活动,让孩子参与其中,打造具有南丰城特色的文化商圈。”南丰城市场总监黎俊阳表示。于是,“好故事分享·2017家庭讲故事大赛”“冰雪奇缘奇幻之旅”等大型活动接连登场,其他具有较强互动性的艺术节和艺术展活动也陆续亮相。“让孩子参与打击乐演出,和同伴一起跳舞,以‘家风、家训传承’为主题征集家庭原创故事等活动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参与,不仅实现了引流,更实现了驻流和促进消费。”黎俊阳说。

  为进一步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长宁区整合文化艺术类行业协会、文化企业、区域公共文化空间等各类资源,收集演艺空间、IP内容、运营企业、节目菜单等200多家企业的100多个节目信息,制作了《长宁区文化企业服务手册》,鼓励各方培育文化需求,创造文化供给,形成文化要素集聚效应。2016年,长宁区以“活力虹桥”文化品牌为载体,鼓励和引导超过1000场次的文化艺术活动进入商业综合体,直接吸引170余万人次参与。

  同时,长宁区通过文化政策扶持金虹桥文商系列活动、虹桥南丰城“一家一城一世界”系列活动,通过补贴资金267万元,撬动逾2200万元社会资本参与“活力虹桥”文商融合,投入产出比达1∶13,有效鼓励和引导了市场资源积极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和创新。

  演绎身边的感动,弘扬社会正能量

  2016年,长宁区联手李军艺术工作室创作的新编现代京剧《社区仁医》被国家卫计委评选为卫生计生文化优秀推广作品。该作品以“中国好人榜”上榜人物——长宁区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石向东医生为原型,将一位扎根基层、勤钻业务的医生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成为长宁区用艺术手法展现身边典型人物的又一次尝试。“感动、真实”是华阳街道老百姓观剧后的普遍评价,不少曾在石医生处获得帮助的病人纷纷表达了对石向东的感谢。“我帮侬讲,阿拉石医生真是不容易,只要有一个病人还没走,伊绝对不会关门。”“有时候,阿拉自家忘记去做推拿,伊还会打电话来提醒。伊为人真是好。”患者们说。

  像这样借助社会力量再现身边人物感人事迹的做法,长宁区从2013年就开始尝试。“群众需要文艺舞台上出现身边的感动。”长宁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作品接地气、有人气、效果良好。”2013年起,为把身边道德模范的故事搬上舞台,长宁区通过市场运作机制,吸引全市文艺团队竞相参与创作演出,并通过巡演,使模范人物的正能量越传越远、深入人心。

  作为2013年参加作品投标的民营团队代表,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兰回忆了当时招标动员会的场景。当时与纪晓兰一起竞标的有专业院团,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沪剧院、长宁沪剧团等,也有吉他乐队、阿木林滑稽剧团等民营团队。纪晓兰感到很振奋:“这次我们与专业团队有一样的机会了。”最终,凭借实力,左邻右舍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的一部作品入选了最后的巡演。

  长宁区文联副秘书长蔡福康说,以前,宣传先进典型人物的做法通常为命令式、任务式,将宣传任务下达给某个团队,钱花了不少,可宣传效果不一定好。采取市场化模式,无论民营团队还是专业团队抑或个人都可以来竞标,组织者对整个活动流程精心设计,从剧本创作到节目排演,每道环节都有专业评审团评估筛选。

  这一招引得区内外文艺团队竞相来比拼。在递交创作大纲阶段,长宁区共收到26个文艺原创团队和个人的75个创意大纲、10个广播故事剧,其中不仅有长宁区文艺团队创作的作品,还有不少其他区团队的作品,长宁区榜样人物通过舞台作品的传播,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

  从2013年演绎身边的感动,到2014年以虹桥街道虹储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全国道德模范朱国萍为原型创作的沪剧《小巷总理》;从2015年长宁区典型人物微视频评选,到2016年的原创剧《社区仁医》,长宁区通过市场化运作和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弘扬了社会正能量,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企合作,高雅艺术惠及市民

  2017年5月,在长宁区公共文化年度工作会议上,长宁区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刘海粟美术馆、阿基米德(上海)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地产闵虹集团有限公司4家单位签署共建协议,为区内市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普及活动,如演出、培训、讲座等。

  长宁区一直以舞蹈特色作为文化品牌,“舞动长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第一部舞剧《白毛女》的诞生。随着去年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正式启用,虹桥路上重新聚集了上海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和上海市戏剧学院附属舞蹈学校“两团两校”专业舞蹈力量,市民们又多了欣赏舞蹈艺术的场所。

  自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幕以来,长宁区积极与之对接,与剧场联手推出市民艺术普及活动,邀请市民走进专业剧场欣赏舞蹈演出。今年暑假,儿童舞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舞蹈中心上演,有位妈妈带着孩子特地从浦东赶到长宁。在拿到演出票的那一刻,她告诉工作人员,自己的女儿非常喜欢跳舞,能带她来看一场高水准的专业舞蹈演出是特别开心的事。像这样的市民艺术普及系列活动,仅今年长宁区舞蹈艺术欣赏季期间就推出了6场。

  今年年初,长宁区与“两团两校”共同策划了市民公开课,邀请群众舞蹈骨干走进舞蹈院校(团),观看专业舞蹈演员的排练。广场舞大妈进了教室,一下变得安静。在欣赏专业舞蹈排练之余,舞蹈学校的老师也与群众舞蹈骨干进行交流,指导他们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总经理张博文表示,每当有中外舞蹈大师来到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中心都会以工作坊或讲座的形式和市民互动,主动走进高校和社区普及推广舞蹈文化,请广场舞阿姨来舞蹈中心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如今这一设想,也在今年由长宁区承办的上海市民舞蹈大赛中得以实现,近3000名群众舞蹈“明星”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灯光璀璨的舞台上当了一回主角。

  今年,长宁区还与东广新闻台《寻找非遗传人》栏目合作,创设“我要学非遗”公益项目,将古老的手工技艺、朴实的民间艺人、石库门里的老作坊、梨园戏台上的婉转唱腔以声音的方式进行记录和推广。迄今,“我要学非遗”公益项目已开设“江南传统文人香事”传承人吴清、“撕纸技艺”传承人华兴富系列专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时代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本版图片由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局提供

来源:中国文化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上海长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