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经

破解绿色金融发展之匙:大力夯实绿色产业基础

随着绿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金融上升至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绿色金融的发展得到高度重视。2016年8月31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2017年6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16年9月6日,G20杭州峰会首次将绿色金融写入公报中。2017年7月7日,G20汉堡峰会发布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主要议题是绿色金融环境风险分析与建立公共环境数据。

根据G20杭州峰会研究报告,绿色金融全球在未来十年将有数十万亿美元的市场空间和潜力,实现这个目标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扩大绿色融资,以满足绿色投资的需要。然而,绿色金融面临的不确定性与挑战:绿色金融内涵、环境外部性、信息不对称、期限错配与分析能力不足。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需要绿色产业(园区)、金融部门、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四个利益相关者发挥协同作用,即绿色金融“四位一体”理论。利益分配制度的核心原则是“谁治理、谁受益”。因此,合理界定绿色金融各利益相关者的边界是首要问题。

绿色园区与绿色企业是绿色金融的载体,是绿色金融最核心的部分,它和金融的关系正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一样,绿色载体是实体经济部门,金融部门是虚拟经济部门,绿色金融正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结合。

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是绿色产业的引导者与推动者。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合理界定绿色金融的内涵、制定绿色载体(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的政策贴息,制定绿色金融的补贴政策,以及在建立绿色金融政府引导基金中的主导作用。金融部门既是绿色金融收益的主要收益人更是风险的承担者。

金融部门的主要职责的提供绿色信贷、解决绿色金融的期限错配与分析能力不足问题。银行作为资金池,理应为绿色金融提供绿色信贷。金融部门分析能力不足的主要问题是面对绿色金融产业这一新业务没有建立相应的分析部门,通过建立绿色金融(投资)部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期限错配问题是金融部门面临的共性问题,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可以满足绿色项目期限较长的难题通过政府主导的绿色金融产业引导基金可以实现股权投资等方式也可以部分解决期限错配问题。

中介机构是搭建绿色产业、金融部门和政府之间的桥梁。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将其内部化处理,贯彻“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如果污染企业没有能力或不愿意自己解决污染问题,可以通过污染权交易制度来保证,需要建立绿色金融产品交易中心。信息不对称制约是绿色金融产品合理定价的关键因素,需要诸如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提供专业的识别信息服务。

西安浐灞生态区作为绿色金融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典范,在制度设计上体现“谁治理、谁获益”的基本原则。2004年,浐灞生态区成立,成立之初以修复环境、治理浐河灞河为目的,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昔日的滩涂泥沼已化身绿野碧水。西安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公园、滋水公园、雁鸣湖公园等超过1.6万亩的生态公园,形成了浐灞“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水绿相间、错落有致”的景观格局和“人、城、水、绿”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画卷,浐灞已经成为西安市环境最优最美的新区,并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国家级生态区称号的开发区。根据绿色金融“四位一体”理论,西安浐灞生态区管委会承担着管理职能,组织机构设置为“行政管理部门+7大生态园区”,形成了党工委、管委会引领,发展公司、世园集团两个国有公司支撑的管理架构。西安浐灞生态区“金融+绿色产业园区”模式,以生态区管委会为核心、以整个绿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以“自我筹资、自我受益”的投融资模式(发展公司、世园集团、西安金融商务区),体现了绿色金融产业园区“谁治理、谁受益”的制度设计原则。浐灞生态区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从成功的绿色金融产业园区向“金融+绿色企业”模式转变,夯实“332”产业体系和提升发展公司和世园集团等国有公司的竞争能力。

依据经济外部性理论与金融学理论,结合“金融+绿色产业”存在的矛盾与困难,借鉴西安浐灞生态区“金融+绿色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经验,发展绿色金融产业应做到如下几点:

(1)经济外部性理论表明绿色金融需要明确的边界和内涵。绿色产业的外部性理论表明,解决绿色产业的负外部性的办法是将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即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制度原则。因此,准确定义绿色金融产业的边界与内涵是当务之急。

(2)绿色金融产业的运行机理是构建“绿色产业-金融部门-政府-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利益相关者模式,遵循“谁治理、谁受益”的制度原则。金融部门致力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产品;政府的功能是发挥主导作用,致力于界定绿色金融的内涵、在构建绿色金融产业引导基金方面应发挥引导作用;中介机构是搭建绿色产业与金融的桥梁,应在建立绿色金融市场、环境权交易等要素交易市场中发挥作用。

(3)绿色金融产业的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中观层面的“金融+绿色产业园区”模式和微观层面的“金融+绿色企业”模式。从西安浐灞生态区的发展轨迹与取得的成果来看,生态区政府承担着129平方公里的环境修复与河流治理的责任,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制度原则,浐灞生态区政府在“自行筹资+修复环境+城市建设+绿色产业”的逻辑下,使得浐灞生态区成为国家级生态区。浐灞生态区的“金融+绿色产业园区”的模式是绿色金融的典范,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夯实绿色产业基础。西安金融商务区的“金融+绿色企业”微观发展模式同样也取得了十足的成绩,西安金融商务区构建了绿色金融体系、建立要素交易中心,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接绿色企业。

(4)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正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需要明确绿色产业的核心地位。绿色产业是绿色金融的载体,绿色产业的规模和绿色项目的质量是决定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当前,绿色金融产品设计颇多、绿色金融资本相对于需求来说供过于求,各级政府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夯实绿色产业基础。

综上,解决绿色金融问题,应明晰“绿色产业-金融部门-政府-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边界,秉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制度设计原则。金融部门承担绿色金融体系构建责任、解决金融机构分析能力不足问题。政府应及时明确绿色产业范畴与内涵、制定绿色政策、实行绿色贴息等问题。中介机构应搭建绿色金融要素交易中心,着重解决绿色产业环境外部性问题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最为重要是夯实绿色产业基础,绿色产业园区与绿色企业作为绿色金融的载体,应加强绿色项目的建设,避免金融产品设计过多,防止经济的过度虚拟化。

(作者:王柏杰,经济学博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西安浐灞生态区金融办副主任(挂职)。)

来源:当地供稿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李玉

(原标题:破解绿色金融发展之匙:大力夯实绿色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