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三新"扶志破解脱贫攻坚深层难题——安康旬阳县扶贫扶志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农村一些深层次共性难题,不仅出现了“等靠要”“争访闹”,还存在有的有怨言、怨天尤人挑事端,有的无追求、惶惶终日没精神,有的私心重、不择手段争私利,有的穷大方、盲目攀比摆阔气,有的缺道德、贪图享受忘廉耻,有的不会干、闲置资源空守穷。凡此种种,折射出农村民风不优缺正气、教育不够缺方法、机制僵化缺活力、村域治理缺手段,反映出一些群众“懒汉”心理、精神“麻醉”,寡廉鲜耻、恣意妄为。这些问题既影响脱贫攻坚成效,还关系群众生活幸福指数,更关乎农村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健康发展。旬阳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系统辨证思维,坚持物质精神两手抓、内因外因双驱动、激励约束齐发力,创新开展“三新”扶志,搭建立体构架,破解深层难题,赋予“脱贫”更多的内涵实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新教育”立志向

旬阳县探索的新教育,以“三会两榜一奖惩”为抓手,在教育内容上突出立志向、给智慧、教方法,在教育方式上实现由灌输式向互动式、大呼隆向对象化、“放空炮”向身边事转变,在教育方法上统筹教育劝导、舆论约束、物质奖惩三管齐下,形成多元立体群众教育新格局,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从内心深处树立战胜贫困的勇气、勤劳致富的志气、向上向善的正气,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会:即培训会、点评会、评议会。培训会指面向群众全员开展“学知识、兴家业、当先进”群众教育活动,用现场会、小组会、院落会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政策、讲授技术。点评会指每季度定期组织贫困户汇报脱贫进度,点评成效,分类排名,鞭策落后人员奋起直追、不甘落后。评议会指通过“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途径,由村民推举乡贤组成道德评议委员会,对本村内出现的好、差典型和点评会中排出的先进、后进再选择典型代表进行集中评议,用道德教化和舆论力量明辨是非、扬正治邪、催生动力。

两榜:即对先进典型亮“红榜”,表彰奖励,对后进典型亮“黑榜”,批评帮教,把“等靠要”“争访闹”置于道德评判和公众监督之下,以评明真伪,以亮辨善恶。

一奖惩:即建立以奖代补激励机制,在技术培训、资金援助、就业指导等方面,更多地倾斜到“想脱贫”的贫困户,让“安于穷”的贫困户眼红心急,倒逼贫困群众比学赶超。

“新民风”树正气

旗帜鲜明地倡导“诚孝俭勤和”五字新风,以“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诚信建设、依法治理”六大活动为抓手,扬善抑恶、扶正祛邪,以良好的社会风尚浸润滋养广大群众,不断提升全县人民的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创造一流的扶贫工作环境,形成强大的脱贫攻坚正能量。

破立并举,扬正气革陋习。运用“说论亮”道德评议手段,推进移民易俗,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不尽孝道忤逆老人、打牌赌博低俗娱乐、好逸恶劳游手好闲等不良风气刹下去,把群众的精力和财力集中到脱贫致富奔小康上来。全员开展“续家谱立家规传家训正家风”和“社会治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营造家家户户建设好家庭、弘扬好家风的浓厚氛围。

疏堵并行,正民风刹歪风。全县305个村(社区)发动群众广泛参与,修订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组织评选“十大金牌村规民约”,增进共识、形成认同;创新“支部建在网上、群众连在线上、感情融在心里”互动管理模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深入开展“促守法、调纷争、打邪恶”依法治理,开办“讲理说法”专栏,健全县镇村组四级调解组织,打“五霸”抓“八治”,重典治歪风。

奖惩并用,树榜样带后进。坚持正面引领、典型示范,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系列评选活动,发挥榜样标杆和正向激励作用。建立“诚信红黑榜”发布制度,完善激励惩戒机制,塑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风尚。严管2.5万名公职人员和党员“正民风”;紧抓1.6万名工商能人“带民风”;教育5.5万名青年学生“助民风”;发动8万名家庭主妇“兴民风”;要求5万名受保对象“净民风”,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民行动。

“新机制”增动力

扶贫扶志不仅要解决内生动力、外部环境,还必须着力构建“能致富”机制和条件,用物质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提振脱贫的自信心,涵养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党支部+X+贫困户”创新发展方式。建强村级党组织,运用“党建+”系统思维,招引、培育经济实体,带领群众闯市场;培育“X”载体,以合作组织联动、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园区牵动、社区工厂促动、乡村旅游互动、党员干部推动“六动”模式,贫困户采取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订单销售等方式与市场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在参与市场经济中获得稳定收益。全县169个贫困村,培育653个“X”载体,1.2万户3.8万贫困群众受益。

“三变”改革盘活“三农”经济。积极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农民增收渠道多起来。盘活资源,集体和农户将闲置的土地、林地等自然资源和房屋、设备折价入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企业+集体+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壮大经济组织;整合资金,将财政帮扶资金和农户资金集中投入到效益较好的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分享收益,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拿租金、参与劳动领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形成稳定增收长效机制。每年整合1亿多元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注入帮扶资金600余万元成立32个村级扶贫资金互助协会,组建各类合作经营主体592个,8900余户贫困户入股分红,实现户均增收7800元,村民生产积极性高涨,脱贫致富奔小康劲头更足。

“能人帮带”促进稳定增收。依靠能人“传帮带”,解决贫困户增收难。通过领办公司企业、组建经济组织、技术指导培训等方式,以经济实体的“大手”,拉起贫困群众的“小手”。全县800多名能人与6700余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能人创实业、群众创家业互促共赢,与西安旬阳商会签订贫困劳动力定向输出协议,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确保贫困户稳定增收。仙河镇21名在外创业能人回乡流转土地3000亩,规模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创办、领办宏豪农林旅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4家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200多户贫困户以产业贴息贷款、土地流转入股分红。

启示及实践效应

旬阳县在脱贫攻坚中探索总结的“三新”扶志,实质上体现了辨证思维、立体构架、系统方法,是用多管齐下的综合措施解决“扶志难”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

立足于“物质决定意识”哲学观点,启示着我们扶贫必须始终加大物质扶贫。离开物质,空谈扶志,显得苍白无力。特别一些贫困户长期物质匮乏、思想僵化,脱贫无策、甘于贫困,要“祛病根”就必须通过物质扶贫使其有奔头尝甜头,迸发持续脱贫动力。正是基于这种思考,旬阳县在扶志工作中创新开展“新机制”增动力,强化“党支部+X+贫困户”、“三变”改革、“能人帮带”三种模式,破解贫困户缺资“干不了”、缺技“不会干”、缺智“干不好”问题。吕河镇秦家塔村依托库区水资源,成立桂花香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26户农民以每股1000元的标准将39万元资金入股购买鱼苗,发展水产养殖,汉江鱼远销广州、香港,社员累计分红达49万元,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脱贫的信心也涨起来了。

立足于“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辨证思维,启示着我们扶贫必须首先解决精神贫困。贫穷不可怕,“甘于穷”“习惯穷”“不怕穷”的思维最可怕。要确保脱贫成效,就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帮带转化、激励约束,打破贫困群众惯性思维,在头脑中坚定弱鸟“先飞”、至贫“先富”意识。旬阳县探索的“新教育”立志向,有效破解了现阶段农民教育法律手段够不着、行政措施难奏效、说服教育显得软的难题,激发了内生动力,涵养了脱贫志气。吕河镇江店社区贫困户周开勤懒惰成性,长期缠闹,在社区道德评议会上,通过乡亲们的批评与劝导扭转观念,积极配合脱贫工作,在镇村的帮助下养猪养羊养鸡、贩卖瓜果蔬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实践证明,只有将扶志教育和帮困解难有机融合,使外力帮扶与内力激发共同作用,才能解开贫困“枷锁”。

立足于“外因内因辨证统一”内在联系,启示着我们扶贫必须下力塑造优良民风。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是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保障。当前,“争当穷”“习惯穷”的抬头,勤劳俭朴美德的丢失,是单一追求物质富足、忽视群众素质提升而出现的农村社会问题,这种不良风气已成为阻碍脱贫进程的“绊脚石”“拦路虎”。旬阳县紧扣“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广泛开展“建设新民风、旬商在行动”“践行新民风、巾帼争先锋”“弘扬新民风、谢绝升学宴”“讲好旬阳故事、传承优秀文化”等40余项新民风建设主题活动,成风化人,催人奋进。

立足于“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著名论断,启示着我们扶贫必须统筹开展农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厚植坚实基础。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既决定着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还事关农村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广大农村中,农民教育普遍存在“少”(流于形式不经常)、“散”(事不关己不参与)、“套”(形式呆板无活力)、“空”(不接地气高大上)等问题,长此以往,农民缺技少智、文化荒漠、精神贫困。旬阳县立足问题导向开展新教育,集传知、提能、评议、监督“四位一体”,使群众想参与、能接受、受教育、立志气。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培训会2300余场次,参会群众达12万人次,开展技能专题培训1100余场次6.2万人次,召开点评会900余场次,聚焦脱贫攻坚开展道德评议519场次,评出先进典型745人、后进典型515人,帮教转化426人;在贫困对象核实中,通过“说论亮”道德评议教育引导,442户1679人自愿放弃贫困户“帽子”,形成了心齐劲足攻坚、众志成城圆梦的火热建设场面。

来源:陕西传媒网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三新"扶志破解脱贫攻坚深层难题)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