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智永禅师:一纸千字文尽显羲之风

《真草千字文》关中本

谈到隋代书法,不得不提到大名鼎鼎的智永禅师。

智永,王羲之七世孙,本名王法极,生卒年不详,有文献说明其生活于南朝陈至隋代。这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在他身上有太多的故事,诸如“退笔冢”、“铁门槛”,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段子,还有那“萧翼赚兰亭”也与他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传智永在永欣寺出家,为了传承祖上王羲之的书风,刻苦练习,日积月累,写秃的笔头装了十个大筐,后将这些笔头埋入地下,砌好坟冢,可见智永于书法所下的功夫。

更令人难以捉摸的是智永曾被一些书家疑为其祖王羲之《兰亭序》的作伪者。清代以来,对《兰亭序》究竟是否是王羲之所作的质疑一直未断,20世纪60年代的兰亭论辨更是把这种质疑推到了高潮。郭沫若以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墓志和《兰亭序》文本的问题为依据,提出东晋时期尚无《兰亭序》这样的书风,《兰亭序》最大可能是智永所书。虽然这种说法迄今为止还是缺乏足够的证据让人完全信服,但它的提出也并非空穴来风。或许,这将成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难解之谜。

然而,《兰亭序》这件名作在唐代是如何被太宗皇帝收入囊中,这与智永有一定的联系。相传《兰亭序》一直被智永藏于永欣寺,智永去世以后传与弟子辨才和尚保管。唐太宗得知《兰亭序》下落后,派监察御史萧翼收罗,演绎出“萧翼赚兰亭”一幕。萧翼以才情获取了辨才的信任,看到其所藏《兰亭序》,一日趁其外出之时将《兰亭序》偷到长安献与太宗。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据此绘制了《萧翼赚兰亭图》,今辽宁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有一个藏本,虽分别被认作北宋和南宋临本,却十分逼真地表现了这个故事。

智永留下的书法,在宋代《宣和书谱》中记载有二十三件,均已失传。今传世作品仅存唐代已流入日本的墨迹本《真草千字文》,此外另有一石刻版本,现藏西安碑林,为北宋时期刻本,应是据智永所书另外一本《真草千字文》刊刻。据文献记载,智永为弘扬其祖王羲之书法,曾抄写《真草千字文》八百部,分赠各地寺院,如今仅存一本为日本私人收藏。该本为纸本墨迹,册页装,内容为蒙学课本千字文,以真草两种书体间隔书写,以便对比识读。

我曾在日本两次见到此墨迹本。观其真书不似后来唐楷,笔画之间的起承十分明显,用笔自由,气息贯畅。草书则为典型小草样式,字字独立,温和内敛。整体而言,风格上虽然传承王书体系,但也略有不同。与王羲之传本墨迹相比较,智永书结构略显外拓,用笔更为圆润,诚如米芾《海岳名言》所言,“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墨迹本有杨守敬、日下东作、罗振玉、内藤虎跋。杨守敬跋中提到,此本与关中石刻本“仿佛同出一源”,应是智永所书;日下东作,即日下部鸣鹤也在跋中称墨迹本与刻本“恰如出一手”, “不是空海,不是唐人,定为永师真迹无疑”;内藤虎即内藤湖南在跋中提到:“东大寺献物帐录拓王羲之书廿余种,中有真草千字文二百三行,浅黄纸绀绫褾绮带,今此本已失去褾带,而纸质行款并皆与献物帐合”,“此本为献物帐所录王书真草千字文殆无可疑”,“予遂定此本为天下真草法书第一”。但是,从现有资料来看,墨迹本如是东大寺献物帐所记的王羲之真草千字文,作为皇家献物,又是如何从东大寺散落到民间,并在清代复出,尚无从查考。

虽然智永仅有此件传本墨迹,但其承续王羲之书风却一直受到历代书家和书史著作的关注评论。其书迹亦影响到唐代虞世南、褚遂良等一代大师,可谓王羲之书风链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来源: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姬雯

(原标题:智永禅师:一纸千字文尽显羲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