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

梦为蝴蝶也寻花 ——晏子油画作品赏析

摘要:人生,需要锻炼出蝴蝶的优雅。花开,便用心去珍惜;花落,便铭记在生命里。怀一份感念之心,惜每一份情缘,淡看岁月如花!

蝴蝶的一生,纵然短暂,但从不失优雅;恬淡从 容,落在花间!

破茧成蝶,只需要一朵花开的时间。但是每一只美丽的蝴蝶都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就如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那么一段艰难的岁月。耐心点,坚强点,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承受过的疼痛,将是你飞跃的起点!

图片3

蝴蝶为花碎,花却随风飞,世间之事总是很难圆满,很多时候你无法左右,只能随缘。生命中,总有些人,寂然而来,静静守候,不离亦不弃;也有些人,热烈如酒,如痴如醉,却来去如风,梦过了无痕!

人生,需要锻炼出蝴蝶的优雅。花开,便用心去珍惜;花落,便铭记在生命里。怀一份感念之心,惜每一份情缘,淡看岁月如花!

图片2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心存阳光,温暖就会围绕你;心存他人,真情就会回报你;心存乐观,幸福就会追随你!

愿你的生活如蝴蝶一般绚丽优雅!

晏子,女,生于重庆,现居西安,职业油画家。她具有俄罗斯血统的艺术基因,使其永远保持着旺盛的油画创作激情,作品笔法细腻,构思巧妙,基调明快,大气脱俗。风景自然奔放,山水境界奇妙,静物栩栩如生,人物活灵活现,写实与意象技法炉火纯青,情感与内容相得益彰。佛教作品更有独到特色。近年来精心创作了大量油画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以及省级美术作品展,并被海内外人士收藏。2012年至2016年举办3次大型个人画展,由三秦出版社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分别在2012年和2014年出版《晏子油画作品集》和《晏子意象油画作品集》。从2014年开始从事朱鹮系列的油画创作。

图片4

著名作家贾平凹说:晏子是我见过的画家最痴心最沉静的一个。世界是由各种色彩组成的,她在寻找她的色彩,在色彩里表达她的感情,她也是我见过的最不急功近利的画家,只是画,画画成了她的生命形态,她的画是自在的,没有程式拘束,没有杂念纷扰,正是这样,她的作品被很多人喜爱。晏子给我的启示有两点,一,搞任何艺术,不要想着以艺术去争名争利,艺术是需要潜心,只要把你作品搞好了,名和利就自然而来。二,搞艺术是不必去跑圈子拉关系,只要你的作品好,你就是圈子,如同一朵花开的大开的鲜艳,就是开在什么地方,一定会被人发现,吸收,赞美。祝晏子越画越好,给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

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对晏子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说一个人的成功我们通常说勤奋加天分,这话是对的,但是除了这两个以外还要有一个安静的心灵。晏子为了画画摔倒过一次,耳朵失聪了一段时间,治好了以后弱听,正因为这样造就了她把自己的心灵和爱好沉浸在内心,跟自己的生命对话。所以光有勤奋和天分还是不行的,一定要宁静,在如今喧闹的世界里如何让自己宁静下来,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1

《梦为蝴蝶也寻花》创作心语

文:晏子

记得小时候,我常在梦中徜徉于无边无际的花海,采撷绚烂的花朵,在欢快的鸟语中,与斑斓的蝴蝶一起翩翩起舞。为了保留那些绚丽的梦,我一直希望有一天能用画笔把梦中零星的一草一木和蝴蝶演绎成美丽图案。或许是沉醉于童年的记忆,或许是恋于编织自我内心的梦,当我拿起画笔时,“蝴蝶”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我想表现的主题。

在蝴蝶的塑造中,我投入了理想,清空了刻意,我所要表现的蝴蝶具有双重性,永恒而短暂,强势而孱弱,绚烂而易碎,明艳与暗晦,所以,用用画笔是难以展现的,而油画刀却刮出我想要这些美仑美唤翩翩起舞的生灵。

在整个创作中,我自已回归梦里无拘无束地画着……

我认为艺术创作无非是最贴近于性灵的事情,艺术的意义无非是情感的自由表达,并没有任何先在的束缚和潜在的法则在里边。之所以用这种新写实主义的手法去画蝴蝶,并不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图式或表意符号,而是源于自身对这种生灵的喜爱,由此以绘画的方式来展开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在构图中,蝴蝶实质上代表着双重的隐喻。尽管蝴蝶有着五彩斑斓的外表,有着幻化的生命,但毕竟生命是短暂的。在蝴蝶的形象下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视觉感,即将其花草也展现在蝴蝶的形象之中,而所有的表达都不是在预先设定的情节下开始的,这是我对作品的一种独特的心理叙事手法。显然,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不仅存在于我的观念里,最终也体现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因为,作品中的所有生灵形象都是根据画面的结构自然画成的,整个创作是在一种偶发性的状态中行进的。在我看来,创作的过程近似于涓涓溪流,细水无声,一种悄无声息的情感表达。

或许,生命的意义并非在于生命本身,用个性化的心理叙事手法推衍生命的嬗变,从而去言说生命存在的意义,正是这组作品的独到之处。那些犹如微软的阳光下清泉般流淌的笔触,那些在蝶与花在阳光下雅而不娇,艳而不俗的审美表现,都共同使作品保存了自己对艺术纯粹而真实的那份感动,由此,我的“梦为蝴蝶也寻花”的价值便愈益彰‘显了出来,即让作品贴近内心,贴近生命,并与自我的意识紧密相连。

来源: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