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闻

打造多区域综合海绵体 绿城南宁更会“呼吸”

摘要:植被丰富的南宁有着“中国绿城”的美誉。2015年4月,南宁在竞争性答辩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植被丰富的南宁有着“中国绿城”的美誉。2015年4月,南宁在竞争性答辩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两年过去了,通过以新理念、新模式推进海绵化改造,示范区内内涝积水、河湖水质等问题逐步改善,城市自然生态得到修复,一个更会“呼吸”的“绿城”正在形成。

最近,位于南宁市快环边的那考河湿地公园成了市民热捧的“网红”。谁能想到,一两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臭水沟。

海绵城市试点启动之初,南宁市就将黑臭水体整治作为试点建设重要内容统筹推进。

那考河是南宁内河竹排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以前,河道沿岸有40个污水直排口,水质多为劣五类,极大地影响了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质。经仔细调研和精心准备,那考河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水流域治理PPP项目。

针对以往内河整治中存在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那考河PPP项目首先就提出了“全流域治理”的创新理念,6公里多的河道,从河道治理、两岸截污、污水处理到水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等,全流域同步启动、统筹推进。政府与社会投资方签订了10年协议,两年建设所需的10多亿元的资金全部由社会投资方承担,建成后初期8年的运营仍由社会投资方负责。政府需要做的是,聘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按照此前确定的水质、水量、防洪等考核指标体系对项目定期监测考核,并按效果按季度付费。

今年3月,那考河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前期检测显示,水质指标已基本满足地表IV类水水质指标,河道行洪满足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要求。

内涝积水是海绵城市需要破解的另一重要难题。南宁以“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为目标,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改善街道、小区路面下雨积水问题。

去年夏季,南宁经历了多次明显降雨过程,市区监测点最高降水量达100多毫米。期间,滨湖广场、中马路等多个易涝点经改造后均实现雨水快速下渗,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在雨水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方面情况均明显改观。到今年底,南宁市将完成170个小区的海绵化提升改造和22个易涝点的整治。

南宁市还因地制宜进行功能分区,连片建设打造了多个区域综合海绵体。南宁市海绵城市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东介绍,结合目前实施的项目,南宁探索了公园绿地、公共建筑、居住小区、道路立交、内河生态修复等多种类型的海绵化做法。在边实践边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以公园绿地为主要载体,统筹引入周边小区和公共建筑等客水吸收消纳,削减水体污染,逐步形成海绵体连块整体化的建设思路。

在石门森林公园片区的改造中,充分考虑公园与周边区域的联动,将公园及周边小区、会展中心、竹溪立交桥等公共设施约1.6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整体考虑,利用公园接纳超过小区调控能力的雨水,并将引入雨水进行充分净化和调蓄,提升景区湖泊水质水量。在此基础上还继续延伸,与已建成的青秀湖东段工程、青秀山兰园(一二期)及北门区连成约8.9平方公里的大海绵体。

通过推进区域海绵体建设等,目前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已建成区域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刘东表示,“区域海绵体”建设使得海绵体碎片能够连块,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修复和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功能。

南宁市市长周红波表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当前,南宁正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作为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力求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杨璐

(原标题:打造多区域综合海绵体 海绵城市让绿城南宁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