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

戴斌:只有当地百姓喜欢 文旅名城才会有生命力

摘要:5月20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提供学术指导,河南大学、河南省旅游局、开封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封市旅游委承办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行。

 “如何让厚重的历史鲜活起来,这是一个议题。一种文化,只有活在百姓手中,才有生命力。”在国际文化名城研讨会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长、国家旅游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如是表示。

5月20日,由中国旅游研究院提供学术指导,河南大学、河南省旅游局、开封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开封市旅游委承办的“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行。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国家旅游数据中心主任戴斌发表了主旨演讲。

研讨会上,戴斌发表了题为《文化旅游要面对当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主题演讲。戴斌认为,繁华不只为追忆,对于过去的历史,固然要研究,要记忆,要传承,但更要让市民和游客看得见,摸得着,有品质,可体验。面向世界,文化旅游的传承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历史文化的故事。

戴斌建议,未来文化旅游城市的战略布局,要重视资本的力量,发挥商业主体的积极性;要重视科技的作用,同时要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进行包容性的创新。

此前,戴斌在给某报告题《序》中指出,旅游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场绞尽脑汁的智力猜谜。文化应该走下神坛走向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代旅游要使游客能够理解和感悟他人的生活和思想,并把这些理解和感悟融入自己的生活和思想。

戴斌院长强调,只有那些能够打动民众日常感情的项目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它关照的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存在的人,而不是一个被科技和物质操纵的符号。希望文化旅游开发不再只是复古一座城,而不关心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只有本地人发自内心喜爱的城市才能够吸引异地游客的到访。

戴斌认为,后工业社会,服务业取代工业成为了城市经济的主体,城市变成全国的服务中心,城市开始亲近普通市民,成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空间。

在戴斌的心目中,一座优秀的文化旅游城市,首先是一座适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也是从点滴的细节上真诚善待每一位普通市民的城市。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是老百姓方便行走、舒适享受的生活空间,可以聚集、相互分享的公共空间不断拓展的进程。而且,这里所说的老百姓首先是市民,而不是外来的游客。自己的老百姓都不喜欢,不热爱,却想通过市场的手段让更多的游客喜欢,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

其次,一座优秀的文化旅游城市,还应当具有面向大众,发育完善的商业接待体系。在国民大众越来越成为消费主体的今天,在散客化和自由行越来越成为主要消费模式的今天,旅游活动已经与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每一个要素相关联。

“历史在前行,生活在继续,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不可能只生活在过去,也不可能永远都向别人诉说自己过去的辉煌。”戴斌如是说。

戴斌一直希望,更多的城市把旅游作为城市演化的全新视角,将游客需求纳入到城市规划与运营体系中去;更多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际国内优秀城市的发展经验,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在现代化进程中打造一个老百姓可以亲近的生活空间、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现实温暖; 城市在推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能够用更加宽容的心态构建一个市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城市管理者在城市建设和发展战略中,能够更多一些理性和从容。

“无论承载着一代或数代人多少割舍不去的记忆,却总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进步而被记入档案文献。人和城市都是需要记忆的,但是人也不能只是生活在记忆中。”戴斌说,“游客到访一座城市,固然会因为其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也会因为其进入的便利性和目的地居停期间所能够享受的商业接待体系的完善性。大众旅游时代,休闲度假和自助旅行渐成为主流,游客越来越深入到城乡目的地的日常生活空间。当渴望体验异地生活方式的游客,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通讯广泛进入上述空间的时候,城市就成为游客和市民所共享的第二自然,市民和游客则互为风景。”

在此次会议上,主办方还发布了《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研究报告》。报告首次提出了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评价指标,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该指标共有10项一级指标、35项二级指标。其中的一级指标有:城市文明度、城市知名度、城市开放度、城市活跃度、国际化程度、文化资源丰度、文旅发展水平、文旅服务质量、发展环境、发展持续性。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吴玉琪

(原标题:戴斌:只有当地百姓喜欢 文旅名城才有生命力)